2018-04-03

[房市新聞] 69.5%民眾不願意與福地為鄰



【MyGoNews蕭又安/綜合報導】
明時節即將到來,民眾紛紛提前掃墓祭祖。中信房屋網路問卷調查民眾對於福地周邊住宅看法,結果顯示,有13.5%的民眾願意接受住家與福地為鄰,而有69.5%的民眾表示無法接受,有17%的民眾表示不一定。

現在高樓層社區常常主打景觀住宅,但有些住宅因為座向的關係,即使住宅不在福地附近,也能從窗外眺望到福地景觀,對於這類有福地景觀的房子,有24.3%的民眾表示可以接受,並且不會介意遠遠的看到福地,而有51.7%的民眾表示不能接受,原因在於福地會影響到景觀和風水,另外有25%的民眾表示會看狀況再說。如果以星座來區分,獅子座的民眾膽子最大,最不介意與福地為鄰;天蠍座的民眾則最不介意住家可眺望到福地。

福地的接受與否因人而異,老一輩的人大都因為風水問題,以及為了避免觸霉頭、宗教考量等原因,不願意居住在福地附近。但近年來由於房價上漲,年輕人買房越來越不容易,加上對於福地的接受程度本來就是個人心理主觀感受,年輕一輩的購屋者對於福地比較不忌諱。

中信房屋副總經理劉天仁表示,隨著捷運的通車、公車系統也越來越便利,福地周邊不再是荒涼一片,如果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優良,加上房價較其他區域便宜等因素,一樣可以吸引年輕人前來購屋。

在民眾對於福地是否會影響到房價的調查部份來看,有95.5%的民眾認為福地會影響到房價,僅有4.5%的民眾認為不影響到房價。

傳統民俗對於福地的忌諱,對於不在意的買方來說,成了議價的條件。購買福地周邊的住宅,優點在於價格便宜,而且議價空間也比較大,可以減輕購屋者的負擔,但要注意福地附近,或是可眺望到福地的住宅,如果想要出租或轉手出售,可能會面臨承租方或買方較難尋找的問題,轉手出售的等待期間也會較長。劉天仁建議,同樣是福地附近的住宅,受到區位不同,價格落差也比較大,買方可多方比較,以找到便宜又適合的物件。


新聞來源:買購房地產新聞

[房市新聞] 顏炳立:今年房市「要再降價才能換量」



【MyGoNews蕭又安/綜合報導】
戴德梁行2018年4月2日舉行第一季房市發布會,董事總經理顏炳立說,有能力的不買,想買的沒能力,豪宅成交不算差,仍有買盤一戶一戶買,中產階段則會比較辛苦。他觀察市場交易動態指出,2016年住宅房市興起讓利風後,第一波月收入約新台幣10-12萬元的自住型買盤,在「讓利」風潮吸引下進場置產,這個所得階層者已經被建商「撈完了」,市場剩下第二波口袋淺的買盤(月收入在8-10萬元)的剛性買盤族群,正在期待房價進一步下跌。但區域房價在第一波買盤進場之後,似乎已經有撐,第二波剛性買盤進場恐怕仍「含淚看著房子」,市場將會處於第一波買氣已經消化、第二波買氣還沒有上來的空窗期,顏炳立建議「建商可再進一步讓利,才能激出成交量」,否市場買氣恐無法持續。

至於商用不動產買賣方面,顏炳立觀察,有些企業的負責人過去在所屬產業內賺到錢,興起想升級辦公室的需求,但詢價後卻發現市面上B級辦公室的價格居高不下,可能高達每坪新台幣90餘萬元,還不容易買到。過去一段時間飯店需求旺,很多B辦整棟出售後改裝成飯店或小坪數住宅,以致市面上B辦供給減少,造成企業主想買自用辦公樓也奇貨可居,特別是早年是精華區的A辦大樓,因為屋齡大而逐漸變成B辦,但仍有一定的行情,大家搶著要,造成洛陽紙貴。不過B辦的供給是否增加,業主會視坪效和產值,當飯店的坪效不如辦公室時,不排除會整棟再改回辦公室使用。

2018年第一季受農曆年節因素影響,加上壽險資金尚未明顯回流不動產市場,整體交投表現仍顯疲弱。單季交易量(不含土地買賣)僅78.6億元,較上季銳減約57%,亦較2017年同期下滑約48%,主要動能來自北台灣的廠房自用需求,工業地產占單季交易金額達71%。

美國聯準會於三月底升息一碼,台灣跟進機率低、升息幅度有限,整體市場仍處低利環境,國內資金充沛,惟租金回報率仍未能達到買家期待,預期以產業需求為基底的自用型買家仍將持續為市場主力。

相較於工商用房地產交易量沈寂,土地市場交易量連續兩季突破新台幣400億元的門檻,2018年第一季土地交易量為432億元,對比2017年同季成長近一倍。依戴德梁行觀察分析,2018年第一季土地交易量在新店央北、高雄中都及桃園中路等重劃區標售輪番上陣、安打頻傳的氣勢下,繳出不錯的成果,反應出建商對於後勢不動產景氣信心持續恢復。

2017年全台上市櫃公司盈餘創下新台幣1.88兆元的歷史新猷,工業地產於擴產需求及環保議題的推動下,交易情況持續加溫;加以年底地方選舉接近,各地方政府積極處分重劃區土地以健全財務結構的情況下,建商逢低補進庫存,造就本季土地交易熱度維持不墜。

地上權交易市場在政府部門強化契約內容的財務成本風險可控制情況下,及金管會期待壽險資金優先投資國內呼籲下,大面積的地上權標售案終於順利標脫。富邦人壽78億元標得凹子底站旁商業區,70年的地上權開發案,在成熟都會區公部門土地釋出模式仍以地上權設定為主流,較為可控制及預測的財務成本風險,將有助於投資人於地上權標售恢復參與的信心。

建物買賣移轉棟數2018年前1至2月相較於2017年同期成長了12.65%,六都買賣移轉棟數皆逐步回溫,顯示不動產景氣在政府金融機構放貸政策鬆綁、利率維持低檔水準的情形下,加之以兩岸肥咖條款催化資金流竄及賣方讓利鼓動下,正朝健康方向發展,預期2018年買賣移轉棟數可望回升至2015年(全年全台約29萬棟)之水準。


新聞來源:買購房地產新聞

2018-04-02

[房市新聞] 違法商業住宅心驚驚!查看建照保平安


【2018-03-20/盧振池】
有鑑於都會區的房價比市郊的房子貴,不少民眾都想趁著這次房價的修正時期,如願買下都會區的房子,而建商也認為在此房市景氣處於谷底的時刻,在商業精華區裡推出住宅建案比較賣得動,使得「商業住宅」的建案也漸漸多了起來。不過購屋民眾要當心!買到違反使用分區的商業住宅如同買了工業住宅,如果沒有限期改善為商業(非住家)之用,政府的建築管理單位可以連續處以罰鍰,不可不慎。

以往民眾都只知道「工業住宅」(即工業區建案拿來當住宅使用)是違法的,卻不知道並非所有的商業區建案都可以當作一般住家之用,有些商業區也是不能拿來蓋住宅大樓的,例如商業專業區、工商混合區、科技商務區、複合商業區、商業娛樂區等。既然有些商業區不能做為住宅使用,商業用地的土地成本也比較貴,為什麼建商還要推出「商業住宅」的建案?

除了是因為前述提到的地段、生活機能比較好之外,商業用地的容積率比一般住宅用地高,可出售的坪數、可銷售金額也比較高,「商業」用地的名稱也給民眾比較高貴、稀有的印象,況且將來建案交屋之後,如果違法當作住宅使用,處罰的對象是使用的住戶,違法的建商根本不受影響,因此類似的違法情況才會越來越多,尤其又以房價高昂的台北市最為嚴重。


既然如此,購屋的民眾該如何避免買到違法的商業住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式得到答案:

一、如果是買預售屋,要查看此建案的建造執照上註明的各種資料,包括土地使用分區、建物使用性質、各層用途等;如果是買新成屋,可以調閱房子的建築謄本,看看裡面寫的用途是「辦公室、事務所」、「住家」還是兩者皆可?

二、仔細查看建案的廣告文宣內容及招牌看板,有時候上面會註明此建案的土地使用分區是什麼?

三、逐條看清楚房屋買賣契約書上的各項記述,裡面也會有更詳細的房地標示、土地使用分區等資訊。


四、保留這些建案的廣告文宣及傳單,並且夾附在買賣契約書裡,以免日後如果發現建案有廣告不實情形時,可以做為訴訟的證據。


新聞來源:房地王

[房市新聞] 房市悲觀度續減 民眾購屋意願達新高


【房地王/盧振池】
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不同,股市的投資氛圍比較重,房市在近幾年價格回檔之後,已經回歸成「自住型為多數、投資為極少數」的市場,因此未來房市的好與壞仍然要視購屋民眾的信心度而定。所幸,近期的各項調查數據都顯示,民眾對房市的悲觀、恐慌程度都下降到近期的新低水準,購屋意願則是持續上升到近年來的新高數字,可見民眾對未來房市的發展已經漸漸轉為審慎樂觀的態度。

首先在民眾的購屋意願方面,中信房屋調查有意在2年之內購屋的比例從上一季的43.7%提高到現在的48%,上升了4.3個百分點;打算在1年之內購屋的比例雖然剩下22.5%,但是比上一季的16.1%數字回升了6.4個百分點,上揚的比值及幅度都比「有意在2年之內購屋」還要高,代表有意購屋的民眾已經漸漸認同現在是不錯的買房良機。



購屋民眾之所以對房市的看法漸漸樂觀,除了受到現在全球及國內經濟景氣明顯回溫之外,國內房地產市場受到自住客、首購族平穩的買氣支撐下,使得最近一年以來的房市均價、成交量都不再出現大漲大回的情形,因此在買方、賣方都有意願「賀成交」的狀況,房市景氣在谷底的持穩局面可望延續下去。

以預計購屋的價格變化為例,去年第1季民眾預計買房的平均價位只有933萬元,但是受到房市景氣回升、交易漸漸熱絡等因素的影響,今年第1季民眾預計的買房價位就提高到1,078萬元,大幅增加了145萬元,年增率達到15.5%,此數字也代表購屋民眾不一定堅持要「最低價」買到房子,看到物美價廉又很適合自己需求的房子時就願意買單了。



另外,民眾購屋意願的高低也和房價漲跌的看法息息相關。根據國內兩家大型房仲業者所做的調查合計平均值顯示,雖然有46.7%的民眾(將近一半)認為第2季的房價會下跌,但是已經以前動輒六成、七成的民眾覺得後續的房價會再跌的比例小很多;認為會未來房價會持平盤整的比例也從以前的2~3成,回升到目前的37.7%,顯示民眾對下一季的房價看法已經不再過度悲觀了。


新聞來源:房地王

[房市新聞] 房市迎春燕 3月買氣增7%


【記者李至和/台北報導】
3月房市買氣溫和復甦,四大房仲昨(31)日公布3月全台不動產交易量,較去年同期微幅成長,住商統計年增更達7.4%。房仲業者分析,3月買氣提升,主要是農曆年後交易遞延所致,六都價格和去年相比變動不大,這波氣勢可望延續至4月。

四大房仲對比今年3月與1月的成交情況,3月成交量較1月均呈現雙位數成長。房仲業者指出,由於2月有農曆新年因素影響,上班天數較短,因此對比1月的交易量更能看出房市脈絡,3月交易量仍以自住客進場撐盤為主力,未來量能是否繼續擴大,就得看賣方讓價意願。

信義房屋統計全台門市3月前28天的交易狀況,全台交易量較1月增加約13%,和去年同期則是年微減約2%。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3月的房市交易年增率與1月的變動率來看,房市似乎逐漸打破過去一段「南溫北冷」的結構,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年增率都優於中南部地區,北部房市有從寒冬中復甦之感。

永慶房屋統計3月全台交易量與1月相比量增16%;與去年同期相比,全台交易量則小幅成長2%。

永慶房屋業管部資深經理謝志傑表示,1、2月是房市傳統淡季,3月交易量較1月成長16%,可見開春以來房市氣勢仍持續上揚,預估4月交易量還有小幅成長的空間。

住商機構統計今年3月全體系交易量,和今年1月份相比,全台量增20.8%;與去年同期相較、年增7.4%。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經理徐佳馨指出,今年1月天氣不佳,影響買氣,加上農曆春節將至,影響買方購屋意願,3月搭配建商329檔期話題,中古買氣也被帶動,加上買方也感受價格修正逐漸打底,購屋意願明顯增加,3月份表現強勢。

台灣房屋統計內部成交行情,3月房市交易價量都比上月增加,若和去年同期相比,以台中增加最多、達15.9%;其次為桃園的12.4%;第三則是新北市成長11.2%。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房市新聞] 台中台南房市 交易升溫



【經濟日報 記者郭及天/台北報導】
桃園、台中、台南及高雄等四都地政局昨(1)日公布3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與去年同期相較,台中、台南分別有5.1%與8.9%的年增率,桃園、高雄呈分別衰退10.7%、2.7%。

整體來說,大台北以外都會區3月的房市買氣,約與去年同期相當,雙北市建物買賣移轉棟數預計今(2)日公布。

根據四都地政局資料顯示,今年3月建物買賣移轉普遍較有農曆春節因素的2月增加四至七成。房仲業者表示,3月至5月為傳統房市旺季,預期今年第2季交易量仍可緩步成長。

永慶房產集團業管部資深經理謝志傑指出,去年房市交易量回升主要是受惠於屋主、建商大幅讓利帶動,今年若沒有持續讓利,買賣雙方對於價格認知差距恐擴大,將壓縮今年交易量成長的空間。以今年前二月全台建物買賣移轉量較去年同期增加13%,預期買氣小幅回溫,今年第1季交易量預估在6.5萬至6.7萬棟,年增率約在9%至12%。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房市新聞] 年後買氣旺,3月全台交易量較1月大增兩成



【MoneyDJ新聞/報導】
住商機構統計今年3月份全體系交易量,和今年1月份相比,全台量增20.8%,與去年3月相較,也增加了7.4%,各區域表現上,北市是唯一年表現與月表現衰退的區域,其他行政區多數比今年1月來得好,月表現又以台中量增43.7%最多,其次則是台南35.7%,桃園32.1%,新北27%,高雄為15.2%,和去年3月相比,除北高兩區衰退,其餘皆有成長。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經理徐佳馨指出,3月份表現強勢,和過年前後遞延買盤有關,自用客戶轉進為買氣帶來力道,北市年表現與月表現雙雙衰退應和價格未有鬆動有關。

綜觀全台交易狀況,與今年1月份相比,3月全台量增20.8%,整體交易狀況轉熱,和去年3月相比,量增也達7.4%。徐佳馨分析,今年1月天氣不佳,影響買氣,加上農曆春節將至,影響買方購屋意願,三月份搭配建商329檔期話題,中古買氣也被帶動,加上買方也感受價格修正逐漸打底,購屋意願明顯增加。

此外,在六都表現上,北市表現最弱,住商則推估,主要是北市價格修正已經打底,影響買氣,其中也有不少買方轉進新北市與桃園,以交通成本替代購屋成本的意願更為明顯,台中與台南買氣轉旺,多為看屋已久的購屋客,見價格未有太大鬆動,年後也比較願意出手。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主任郎美囡表示,經歷多年盤整,除了零星因為資金需求、或取得成本低的物件可以有大幅讓利空間外,議價空間已達到極限,雖然買方期待跌價,但在低利環境下並不容易,如何取得共識促成交易,將會是今年最大的考驗。

新聞來源:MoneyDJ理財網聞